北外辽校王爷爷教育情怀 | 接受专访 讲述自己的东北教育梦
在辽宁鞍山海城,一位60岁的老人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辽海外国语学校的校园里。他步履稳健,笑容慈祥,孩子们见到他便会簇拥而上,亲昵地喊着“王爷爷”。这位被学生围绕的老人,正是学校创办人王向阳。11年前,他放弃安逸的生活,从富庶的江苏来到东北小城,以一己之力打造了一座现代化教育殿堂。从商人到教育家,从财富自由到二次创业,他用行动诠释了“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更用教育情怀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未来。
前半生的积累,后半生的选择
从商海弄潮到教育初心
王向阳的前半生是典型的“苏商奋斗史”。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敢闯敢拼的劲头,逐步涉足建材、房地产等领域。到50岁时,他已是身家过亿的企业家,早早实现了财富自由。然而,当身边的朋友开始规划环球旅行、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时,他却陷入了一种“空虚感”。“钱赚够了,但总觉得心里缺了点什么。”他回忆道。
这份“缺失”源自他对教育的执念。
商海浮沉几十年,他始终记得年少时对校园的渴望,也目睹了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好苗子受地域的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这些年来,一个信念从未改变——如果有一天我有能力,一定要办一所真正的好学校。一所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学校。”
跨越千里,在东北扎根
50+的“北漂”:结缘鞍山海城
2014年,当时50岁的王向阳做了一个令亲友震惊的决定:只身北上,到东北创办学校。选择辽宁鞍山海城,既是机缘,也是深思熟虑。“这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但民风淳朴,政府对民办教育有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在考察时被当地孩子清澈的眼神打动:“他们需要一扇看世界的窗。”
创业之初,困难远超想象。江南与东北的文化差异、教育理念的碰撞、校舍建设的审批难题……甚至有人质疑:“一个外地商人,能办好学校吗?”王向阳却展现出企业家的魄力与教育者的真诚。他亲自跑遍全国考察名校,高薪聘请教育专家;为节省资金,他住在工地旁的临时板房,每天与工人一起啃馒头、盯进度;每个家长前来咨询,他专程介绍,甚至详细到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先进的教育内涵……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不计成本”,他回答:“教育不是生意,是播种。”
打造“梦中情校”
现代化设施与国际化视野
2019年秋,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辽海外国语学校正式开学。这座校园颠覆了人们对“县城学校”的认知:欧式建筑群中,图书馆藏书10万册,实验室配备VR教学设备,气膜体育馆;英语课堂由外教授课,学生从小学便开始接触英语、俄语、日语选修课;每年寒暑假,学校组织学生赴欧美研学,与海外名校建立合作……“硬件可以砸钱,但教育的内核必须用心。”王向阳说。
他的办学理念带着鲜明的“苏商基因”——务实与创新并存。
在学校的创客实验室,孩子们正在发动脑筋,他们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奇思妙想成为现实。"王爷爷说每个创意都值得被尊重,"孩子们的眼睛有光,才是王向阳的育人方向。"孩子们的班服是自己设计的;学校外语艺术节的会徽是动漫社团设计的。”
王向阳的教育创新版图远不止于此。他首创的"三维成长档案"系统,用大数据追踪学生成长轨迹,连厨艺课上的刀工进步都被量化记录。"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答题机器,而是有温度的问题解决者。"王向阳笑着说道。
此外,学校还独创了“双导师制”,每位学生既有学业导师,也有心理成长导师;开设“企业家课堂”,邀请商界人士讲述实战案例;甚至将东北非遗文化纳入课程,让学生“走出去”的同时不忘乡土根基。
王爷爷的“育人经”
严慈相济,做孩子的“大家长”
在学生们心中,王向阳是“比校长更亲切的存在”。他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孩子敞开,书架上摆满了学生送的千纸鹤和手工贺卡。每天午餐时间,他会随机走进一个班级,和孩子们边吃边聊。“有孩子说食堂的菜咸了,第二天我就让后勤调整;有学生想家哭了,我就给他讲我年轻时的故事。”在他看来,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但对教师团队,这位“慈祥爷爷”却近乎严苛。他设立“教师成长基金”,要求每位老师每年至少参加两次全国教研培训;推行“末位听课制”,管理层必须定期旁听课程并提出改进建议。曾有年轻教师抱怨压力太大,他语重心长:“我们多尽一份心,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阳光自信 明理诚信
这才是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王向阳认为,身心健康远比成绩更重要。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取得成就,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格、价值观和情感能力。王向阳先生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他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情绪发泄室,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的心理疏导渠道,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
希波克拉底曾说:“人类最好的医生,就是空气、阳光和运动。”北外辽校每周都会安排精彩的社团活动,每天都有充足的阳光大课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轻松愉快的大课间,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意义。适当地放松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减少焦虑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大课间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机会,促进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通过运动,学生可以释放压力,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六旬再出发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夜色中的校园依然亮着几盏灯。心理咨询室里,值班教师正在整理当天的"心灵日记";创客空间,科技社团在为偏远山区设计净水装置;学部会议室里,班主任们正在研讨"如何让评价更温暖"。王向阳走过贴满学生笑脸的走廊,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个拒绝商业化运作的校园,正用最传统的方式书写最先锋的教育实践——当其他学校在卷生卷死时,这里依然保持着每天两小时户外活动,每周四节课的社团课程,每学期一次的研学旅行。
建校以来,北外辽校从籍籍无名到成为基础教育创新样本,吸引全国的教育者前来观摩。但王向阳最珍视的,仍是建校时的那份初心。他说:"我们要做教育的守望者,守护每颗种子按照自己的时序生长。"这种坚守,或许正是破解教育焦虑的密钥——当教育回归对人的敬畏,分数自会开花,成长必有回响。
晨光再次洒满校园,新入学的孩子们走过"未来之门"。王向阳站在人群外微笑,他知道,这些手印终将长成托举时代的力量。在北外辽校的故事里,教育不是竞技场,而是万物生长的原野;教师不是摆渡人,而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不是标准化生产,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后记
从商人到教育家,从江南到东北,王向阳用11年的光阴,书写了一个关于情怀、勇气与奉献的时代故事。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积累多少财富,而在于为世界留下多少希望;梦想的璀璨,永远不会被年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