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热线: 400-1011-399
0412-3906666   0412-3916666

招聘电话: 0412-3916666
北外辽校语文教研组线上研讨 第六期
发布时间:2019-04-13 05:25:00
推荐语: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本周线上活动讨论的话题是程红兵老师带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问题选项》。语文课到底是教课还是教人?语文课是一定要结构完整还是要结构合理?语文课是教文还是教言?语文课是细读还是碎读?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请各位老师针对其中的一点两点结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谈谈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想语文课到底该如何把握以上的问题。
推荐人: 北外辽校—李凤艳
主持人: 孙丹妮
参与人员:李凤艳 卢俊 刘毅 钱晓娟 郑莹琪  汪佳荟  代安婷 孙丹妮 安禹婷 胡乃薇 孙婷婷
               《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问题选项》
                                          ——程红兵
                1语文课到底是教课还是教人?
 
       这个问题毋庸置疑,教师都会说回答是教人,完整地说是通过文本来教人,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老师把这个根本问题搞错了。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准备了充足的内容,主观意识一定要把课上完,给专家、评委一个完整的印象,老师脑海中全都是课,不管学生是否能够跟上,是否能够理解并消化教学内容。借班上课的公开课,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而语文公开课除非任课教师特别强调和督促,学生一般不会事先预习,几乎是在对课文毫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这堂课的。
 
       最近听到的一堂公开课《云南的歌会》就是这种情况。文章太长,内容又非常细碎,学生在对文章几无了解的情况下进入课堂,教师在简单地介绍作者之后开始提问,学生不知如何是好,不踊跃、不主动,老师无奈只好点学生回答,学生简单说两句不着边际的话,或干脆默不作声,场面极为尴尬,这就特别容易引起教师心急,因为他心里完整的教学设计必须一一展现出来,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只好催促学生尽快从文中寻找答案,从而又导致学生紧张,过目不过脑,找的答案可想而知,课堂于是走向恶性循环。如果我们真正把教学定位在教学生,而不是教课,那么我们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要及时调整,就要迁就学生,就要放慢脚步,放缓节奏,让学生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带着问题再读一遍,让学生将课文入眼入心,然后再来讨论相关问题。
 
2语文课到底是要讲究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还是要讲究课堂结构的合理性?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当然要讲究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起承转合,开头结尾,前后呼应,一篇课文的教学完整性,这是不容怀疑的。但是从一堂具体的课的教学进程来说,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未必一定要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设计的所有内容,诚如前面所说,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度,必须控制把握教学节奏,因为教学设计毕竟是设计阶段,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还有待于课堂教学检验,学生基础好,课堂教学节奏可以快一点,教学内容可以拓宽一点,可以加深一点,学生基础不如意,课堂教学节奏应该慢一点,教学内容应该紧凑一点,紧紧围绕基本问题进行,无需拓宽,也不必加深。因此实际课堂教学应该讲究的是课堂结构的合理性,所谓合理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环节与环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让学生可接受,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而不能让多数学生处于似是而非的“夹生饭”状态。既然承认语文课是教人,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追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
 
3语文课是教文还是教言?
       语文课到底是教文章中的内容,还是教如何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我以为,语文课当然不可能忽略语文教材中选文的内容,主要还是教学生如何理解、运用语言。语用是主要目的,但并不排斥文章内容对人的教育意义,甚至要积极发挥并利用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人格教育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是单纯地教授文章的内容,只是单纯地挖掘文章的道德教育意义,这样做就偏离了语文学科教学的主渠道。
有一次公开课《奶奶和1973年的诺贝尔奖》,就是把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内容上,设置了一些关乎文章内容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诸如,奶奶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劳伦斯因为获得诺贝尔奖更幸福还是奶奶更幸福?这些问题全部是关乎文章内容的问题,整节课几乎没有一个涉及到语言运用的问题,很显然教学目标定位偏离了正常轨道,特别是谁更幸福这样的问题,见仁见智,完全没有必要非得比出一个长短来。
4语文课是细读还是碎读?
       细读是针对忽视文本泛泛而教,泛泛而谈,大而空的现象而提出的,应该说细读文本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强化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意义,回归语文本体,落实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有不少语文老师开始繁琐化,一堂语文课充斥大量这样的问题,这个词好在哪?换一个语词可否?删去可否?对句子的赏析也是,甚至对标点符号也开始这样赏析。选入课文的作品应该说都是好的,至少有好的一面,但文章再好也未必字字珠玑,句句美妙,个个标点都显示微言大义,老师煞费苦心地找了一堆这样的词句、标点,做了许多牵强附会的解读赏析,然后生拉硬拽地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找到所谓的妙处、好处,一篇不错的文章就被活生生地解剖得支离破碎、零零散散,这样的细读就走向了碎读。有次听执教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一课,一首四行短诗,不算标题36个字,教师反反复复地提问,让学生反反复复地回答,把一首很有味道的诗歌教得味同嚼蜡。这样教学还不如先让学生读诗作,谈谈自己读出了什么,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诗作,让学生谈谈理解到什么,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领悟和联想。细读与碎读的区别就在于,选择的文本细节是否与文章的核心要害有关联,或者是否与文章的主旨有关联,或者是否与文章所写的核心对象(人或物)有关联,或者是否与文章的核心事件有关联。如果有关联,且这些词句的确具有微言大义,精选几处加以品读,这就是细读,细读不忘主体,细读不忘全局。反之,碎片化的阅读,碎读教学导致学生眼中有词、心中无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教人,既然是教人,关注的就应该是课堂结构的合理性,合乎学生实际;语文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其本体意义主要在语言能力的习得,因此其首要任务就是就应该着重于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学过程应该细读文本,但不是碎读文本。
交流天地:
 
 
安禹婷:针对第三点,我想谈一下我的看法:语文课既要教文更要教言,教言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去赏文。字构成词,词构成句,句构成段,段又最终形成篇章。我们不能单一地针对一点去教学,教学时应当注意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没有哪一篇文章是只有优美的语言没有精神内涵;也同样没有一篇只有内容没有语言运用。语言像一根根丝,最终织成了文章这张网。把“丝”都“编织”好了、理解好了,这张网才会牢靠。所以不管是怎样的一篇课文,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同时更不能忽略语言运用的问题。
 
李凤艳:正向程红兵老师所说,语文课还是要教学生如何理解、运用词语,在教授学生语用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文本所具有的人格教育作用。正如王校长在我们线下培训中提到的用我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
 
汪佳慧:语文课堂上到底应该教什么?这触及了教育学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教学,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很精辟的话。上一次教研活动中,王校提出了要在课堂教学中灌输价值观的问题,个人也觉得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要发掘出学生无限的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塑造学生人格,要把课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授生以渔!
 
姜南竹: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书更要教人。因为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汪佳慧:没错,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李凤艳:程老师提到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有不少语文老师开始繁琐化,一堂语文课充斥大量这样的问题,这个词好在哪?换一个语词可否?删去可否?对句子的赏析也是,甚至对标点符号也开始这样赏析。”这种问题我也经历过,过多地在分析课文上下功夫,每每上完课都感觉这样做把一篇好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程老师在文中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解读,给了我们最好的策略。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眼中、心中都有文。
 
孙丹妮:细读不忘主体,细读不忘全局。碎片化的阅读,碎读教学导致学生眼中有词、心中无文。
 
金悦:同意安禹婷的观点,看了文章,我感受最深的是程老师阐述的语文课应该是教文还是教言?这里的文就是课文,言即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意。课文一定有它的教育意义、讲述的道理、写作的方法等等,而我们的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光讲解文章表达的意思,哪句话写的好,好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学生们机械地写下了,记住了,考试成绩提高了,唯独缺少了学生们自己的看法,观点。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通过沟通交流,或许会产生共鸣,或许会引起争议,无论怎样学生们都会整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并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会掌握言。
 
安禹婷:个体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绝对不能忽略。
 
郑莹琪:细读还是碎读,很多老师难以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教学中看不出多少新思维的痕迹,较多的老师还是按部就班的“以本为本”,捧着教材和同学们进行着分析。同学们一读就懂的东西还在讲,需要精雕细琢的地方并不去花大力气,这说明大家对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并没有搞得十分清楚。绝大多数的课堂还是把课文掰碎了一点一点分析,看似引导学生的教学,却又不乏牵强附会。学习程老师的理念:不忘主体,不忘全局,找一些关联的问题来细读,配合着课文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钱晓娟:我也有过”繁琐讲解”的经历,总觉得一篇文章一定要讲得面面俱到,分析到位。现在想起来,很多问题不用老师讲解,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繁琐的讲解除了总感觉上课时间不够之外,就是把文章弄得细碎。还有我想说的是,老师上课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备足学生的状态,根据学情来调节上课的内容和节奏。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能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忽略不同学生的不同体会。
 
胡乃薇:读了程老师的文章,看到大家的发言,我说说我自己的小看法。
我认为文章中第一小节语文课上是教课还是教人的问题上没有绝对性。虽然文中说大部分教师的回答完整来说通过文本教学,但是我认为最终这个问题还是教学的定位问题。学会把重心点放在学生身上,我在线下开会时有听到一句话是这样说:“一堂好课是在于学生对这堂课是否掌握自己的教学预设来决断。”可见面对上课,身为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解。文中第二小节让我想到王校提出教学目标问题,包括其中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与文章所讲都有相同之处,就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必须追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文中第三小节语文课教文还是教言的问题上是我最欠缺的,也感到迷茫。在不排斥课文对人的教育意义上,如何教学生更好理解更好运用?文章第四小节中细读还是碎读提到的问题中想想自己教学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提出问题时的繁锁化。读完感受细读与碎读的区别就在于,细读指1、文本细节是否与文章的核心要害有关联,2、是否与文章的主旨有关联,3、是否与文章所写的核心对象(人或物)有关联,4、是否与文章的核心事件有关联。精选几处加以品读,细读不忘主体,细读不忘全局。反之,繁琐化的阅读,碎读教学导致学生眼中有词、心中无文。我学得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学生实际,体现教学能力。
 
孙婷婷:文本细读不等于肢解文章。选择的文本细节要与文章的核心要害、主旨、核心对象或事件有关联,这一点我十分认同。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读文章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是眼中只有字词句,但并不能通过精彩的字词句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思想。我觉得文章中的建议非常好,我们莫不如先问问学生的感受,问问学生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这样既做到了以学定教,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备课时,应该把“心中有文”“心中有人”贯穿始终,时刻提醒自己注意:细节的选择和环节的设计是否合乎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否体现文章的主旨,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整体把握篇章的能力。这样所备的内容应该就不会有太大偏差。课堂上老师以文本为桥梁,适时地作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文本不仅学会说话,更学会如何为人处世,我想这应该就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吧。
 
代安婷:我就第一点谈一谈语文教学:我也同意教书教人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常常说语文教学是最难看见效果的,但也是对人影响最久远的,这也是我所苦恼的,作为新教师,常常会出现课堂气氛活了,知识容量不够;知识容量大了,课堂气氛死板。但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教书教人两者兼得这个问题呢?
1.做好课堂导入,考察学生知识面。
2.能以例贯穿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3.注意大部分同学的听课状态,深入到学生当中,激发大部分同学参与课堂教学之中。
4.能创设小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体会。
5.合理利用多媒体,给孩子新鲜感和代入感。
课堂重点放在对文中字词句及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树立孩子们的独立思维,和对课文情感的揣摩,最终达到教人的目的。
 
卢俊:读了推送文章,其中的第二个问题给我很大触动。教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差不多一直在犯一个错误——课堂上一味追求教学完整性,忽略了教学的合理性。我机械的认为,一节课四十分钟,一定要完成预定的教学设计。如果哪部分学生出现问题,超出预定教学时间,那马上就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根本没考虑学生是否学会。曾经笃信学生在课堂上没消化的东西,可以在练习时可以查缺补漏。这是大错特错的。课堂上特定的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课后练习则是机械地识记强化;课堂上多花一些时间把问题弄懂,弄透,是事半功倍,课后花时间反复练习,是要付出数倍的力,未必达到应有的功。突然间豁然开朗。以后的课堂,我要基于学生实际情况,不受困于指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设计的所有内容,控制把握教学节奏,力求符合学生实际。借用原文,“学生基础好,课堂教学节奏可以快一点,教学内容可以拓宽一点,可以加深一点,学生基础不如意,课堂教学节奏应该慢一点,教学内容应该紧凑一点,紧紧围绕基本问题进行,无需拓宽,也不必加深。”以后的课堂,我要争取不让多数学生处于似是而非的“夹生饭”状态。
 
李凤艳:曾经我把课上不足课下补认为理所当然。因为这样非但没有影响学生的成绩,还让孩子们的的成绩更高!身边的老教师也都是如此。现在想来,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掌握好教学节奏,在课上紧紧围绕基本问题进行,在课后进行拓宽加深,一定会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卢俊:做好吃透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轻松高效。
 
李凤艳:对,我们走过的弯路,绝不能让年轻的老师们也这样走。
 
刘毅:我对文章中"语文是细读还是碎读"这个观点印象深刻,很有触动。细读不忘主体,细读不忘全局。反之,碎片化的阅读,碎读教学导致学生眼中有词、心中无文。之前的语文课堂,尤其是篇幅比较长的文章总因为细碎的讲解标点、字、词、句耽误了课时,用了大量的时间。看到文中的观点,我开始质疑之前讲法的是否有必要,老师累,孩子们消化不了,没有达到授课目的!不过,我也有一个疑问,如果不细致的讲解,会不会影响测试时候的阅读?毕竟阅读考试还是面面俱到的。
 
李凤艳: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品读,相信只要学生们能够品读文章,一定会准确的完成阅读测试的任务。
 
任逢遴:我想对语文课是教课还是教人的问题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在几年前听公开课教学的时候,无论课堂看起来多么气氛热烈,手段如何变化,的的确确都是在教“课”。那时的我就极其厌烦这种模式,不只是我,其实大多数教师都是这样厌烦着的。近几年,这种态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教师们都积极在将心思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来,沉静了很多,务实了很多,公开课甚少带着面具了,而年轻的老师们就是在这样一个阶段登上了人生的另一个舞台——三尺讲台。其实,这对大家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教研之中。好课标准只有一条:学生乐学,而且学会。所以,势必要求我们时时以学生为中心。王校的那句话说得多好啊“书本为我们服务,我们为学生服务”。我想,只要我们谨记这一条,课堂就会成为我们绽放的舞台,学生就会成为靓丽的明星,那样的课堂才是最完美的。
 
主持人: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本篇文章中出现的困扰大家都能合理解决,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得心应手,本周线上活动圆满结束,期待下周的线下活动!
 


学校地址:辽宁省海城市奥林匹克体育会展中心东侧(二台子桥南)       招聘电话:0412-3916666      学校邮箱:bwlx2016@126.com
招生中心地址:北外辽校西门艺术中心一楼      招生电话:400-1011-399     0412-3916666(海城招生中心专线)   0412-2222582(鞍山招生中心专线)
ICP备案号:辽ICP备17004712号 营业执照   公安部备案:21038102000153      网站技术:徐子腾/ PbootCMS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