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推荐文章: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
推荐人:李维华
主持人:崔若峒
参与人员:李维华 张婉 贺扬 王诗涵 梁一雪 孙鼎尧 盛诗童 王莹 杨天赦 魏金彤 赵晋一 汲勉君 范博远 崔若峒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学生中,他遥遥领先。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智慧发展是不均衡的,总有智慧的强势和弱势。只要选择了自己的强势智慧,使智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常称之为“瓦拉赫效应”。很多名人之所以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甚至成为大师级的人物,是他们很幸运地在有意无意之间,选择了自己的强势智慧,并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结合在一起了。
幸运之神就是那样垂青于发现并忠于自己强势智慧的人。松下幸之助曾说,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强势智慧,经营强势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他还说,一个卖牛奶卖得非常火爆的人就是成功,你没有资格看不起他,除非你能证明你卖得比他更好。据说,有一次,爱因斯坦上物理实验课时,不慎弄伤了右手。教授看到后叹口气说:“唉,你为什么非要学物理呢?为什么不去学医学、法律或语言呢?”爱因斯坦回答说:“我觉得自己对物理学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和才能。”这句话在当时听来似乎有点自负,但却真实地说明了爱因斯坦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后来,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他这种认识和对自己成功之路的选择是何等恰如其分。
事实上,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他独特的强势智慧,教育的重要责任在于帮助孩子把它们挖掘出来,发扬光大,以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观察、展示的手段,注意观察孩子的强势智慧,评估孩子最突出的智慧表现。
有一些很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发现、判断孩子的强势在哪里。比如,当孩子看到别人做某件事时,他心里是否会有一种痒痒的召唤感--“我也想做这件事”;当他完成一件事时他是否会有一种满足感或欣慰感;他在做某类事情时非常快,无师自通,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当他做某类事情时,他不是一步一步去做,而是行云流水般地一气呵成,这也是一个信号。
如果孩子在做许多事情时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地去修正和演练,而在做另外一些事情时,却几乎是自发的,不用想就本能地去完成这些事情,这就是他的强势。
另外,判断孩子最发达智慧的一个好方法,是观察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不规矩的表现”:语言智慧是强势智慧的孩子比较爱说话;空间智慧是强势智慧的孩子爱涂涂画画、发呆冥想;人际交往智慧是强势智慧的孩子善于与人交往;肢体动作智慧是强势智慧的孩子坐不住、爱打闹。这些学习中特殊而不规矩的表现,其实也是一种信号,是孩子们在向老师表示他们的希望所在。
观察孩子们倾向的重要途径,是课余生活多和孩子在一起,即在无人指导下,看他在做些什么。可以通过观察他与同伴、朋友谈话和讨论问题时的情况来了解;还可以收集孩子活动资料、参考学习成绩等。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孩子的点点滴滴都不要放过,教师既要超越自己,又要超越课程内容。另外,观察分析孩子的特长,还需要加强学习,掌握新的科学方法和观察技能。
交流天地
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是这周沙龙的主持人。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文章是《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每个孩子都是一名潜在的天才。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教育得法,普通孩子也会成为不凡之人!我们作为教师,其中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虽然有时可能只是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通过这小小的闪光点,挖掘出埋藏在他们心里的宝藏。请大家认真阅读此文,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和发现学生的强势智慧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这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盛诗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许牡丹开。” 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诗感人至深,启迪我们:教育的目光不能总是盯着花园里耀眼的牡丹花,而要更多投向墙角处不起眼的苔花。事实上,牡丹也好、苔花也好,都应当给予悉心呵护、精心浇灌;公平公正对待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快乐成长、成为有用之才。作为艺术课程的老师们要特别关心学习成长相对落后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更多的信任和激励,让他们的闪光点和特长能够通过教育引导,实现更大的突破,为他们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可能。
杨天赦:很多名人之所以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甚至成为大师级的人物,是他们很幸运地在有意无意之间,选择了自己的强势智慧。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强势之处。作为老师的我们,更要学会在课堂上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强势之处,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学会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然后不断放大它。课余生活多和学生做朋友,只有和学生站在同一战线、同一视角才能发现和捕捉到更多属于他们的优点和过人之处。学会和学生做朋友,他们才乐意与我们分享,这能让我们获得更多远超于课堂上了解到的。我们不仅仅是在超越自己,也更是在超越课程内容,不仅仅是教学,而是“较学”(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学习交流来不断对比、比较学习),这可能也就是教学相长的意义吧,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产生共鸣,彼此给予对方新的启发和知识上的帮助。我们帮助学生发展强势之处,培养和发展学生不同方面的长处。同时学生也回馈给我们更大的挑战,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识。
魏金彤:其实现实生活当中,像瓦拉赫这样的学生有很多,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每个学生所具备的强势智慧,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寻找强势智慧发展的“激活点”,使其在自己的特长领域获得更大的提高和进步,我们要让每个有差异的学生潜在的能量充分燃烧起来!
范博远:瓦拉赫的成长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独特的强势智慧,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全面发展应是包容性,不排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由此联想到了老师们口中的“差生”。起初的瓦拉赫可谓名副其实,但化学老师却独辟蹊径,,终使“铁树开花”,令人钦佩!反观一下现实却令人担忧,在一些教师眼中,差生们变得无可救药,于是对他们“风刀霜剑严相逼”,本来可以成材的幼年一下子被扼杀在摇篮里……可见,差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者对差生的鄙视和遗弃。如果我们教师只一昧强调成绩,怎么能培养出有艺术智慧的陈丹青、有动作智慧的陈镜开和有音乐智慧的朗朗?所以教师的职责就是育人,就是不断地做“转化”的工作,我们要学会运用观察、展示的手段,注意观察孩子的强势智慧,鼓励孩子多想,准确评估出孩子最突出的智慧表现。使后进变先进,使人才的“种子”得以发芽生长。
贺扬:一个兴趣广泛的学生,如果加以引导,很容易得到进步。而一个没有任何兴趣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种痛苦和折磨。发现优点,夸奖优点,奖励优点,给予学生更多的认同,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每个教师的使命。
梁一雪: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但要做好多数学生的教育工作,还要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人的智慧发展是不均衡的,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们的特长智慧,并帮助他们发扬光大。课下,教师多到学生身边走走,要做学生的朋友,这样能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一句鼓励的话语要比一句严厉的批评来的更有效。
王莹:我们艺术课的老师是最容易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也是最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与他们成为朋友的人。我们与孩子不单单是师生关系,更应该是朋友,走进学生的心里才更能容易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透过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
汲勉君:平日里,教师多与学生交流,观察学生的表现,掌握每个学生的秉性,教师就能找到他们身上的强势智慧,在心理上,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就能使他们不断进步。
盛诗童:沟通能了解学生的闪光点。现代的学生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发展和体现自我价值,有时还表现出“叛逆”。作为教师必须要理解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学生,才会对学生倾注爱心。才会设法与学生沟通。在沟通时还要注意把握时机和方式。我有一个学生,平时很少说话,刚来时对老师同学陌生,与谁都不来往,上课也不拿笔,只抱着书包坐在位儿上。发给她什么,都装到包里,下课都不把笔拿出来。看到这种情况,我很为难。怎样才能让她上课拿笔呢?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没办法的时候,我一下课就找她聊天,做游戏,给她讲故事。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她终于肯拿出书来看了。这让我很高兴。当她拿出书时,我给她讲书上的故事,看书上的图画。渐渐地,她上课能拿出书读,拿着笔写了。沟通能交流感情,表达用意。用幽默和谐的语言与学生沟通,不但能营造课堂气氛还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主持人:看了各位老师的发言,我觉得我们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与沟通,我们可以抽出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赏识。这样孩子对我们教师的信任感会越来越深,他们会向我们袒露内心的世界,让我们教师知道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他们的感觉。如果我们能把握好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起点。
汲勉君: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我们看待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优势领域,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是一个学生哪一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贺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孩子在这方面比别人差,可能在另一方面要强过别人,这就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对于每个孩子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成功,而是发现。所以,在他走向成人的道路上,我们要指引他们正确的方向,让他们的特点变成特长。
王诗涵:学生强势与弱势的存在是个客观的事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无法改变。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要埋怨学生不聪明、不要埋怨家长不教育,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是平常人,每一个体的知识、能力、思维等发展各不相同,个体差异的存在理所当然。
赵晋一:就像蒙台梭利教育法,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孙鼎尧:每个孩子的兴趣所在也是他的强势智慧。智慧是有强弱之分的,有的强势智慧在于语言表达;有的强势智慧在于成体动作;有的强势智慧在于空间想象。所以我们在寻找到学生强势智慧的同时,充分激发他们的强势智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得到最大的发挥。
李维华:“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强势智慧理论提醒我们:在课程设计方面,不仅应重视学生不同侧面的智慧,而且应拓宽发展智慧的空间。这样做,对学生来说,将不存在“学不进”的问题,而只有“学什么”和“学多少”的问题,尽可能地发掘出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
盛诗童:李维华老师说的观点我特别赞同。“学生不存在学不进,只有学什么、学多少”。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来说,最可怕的痛苦是自卑感,自卑感使一个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学生的信心和勇气,甚至自暴自弃。它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必须给学生以自信心。对每一位孩子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从多个角度来评价他们,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充分肯定和欣赏他们,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有一句话说得好:“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缺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键要看老师从哪个角度看待学生,怎样与学生相处。只有与学生心灵相通,才更容易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主持人:盛老师说的后进生会产生自卑感的这种情况,我觉得老师需要想办法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去赞美自卑的学生!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都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如果经常得到老师善意的赞扬,那就可能影响他个性的发展,外在的引导和暗示,赏识和发掘,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扬光大!
汲勉君:北外辽校给学生提供多方面发展自我、发现自我的空间和机会。智能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的兴趣、志向和才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在艺术方面有惊人的材质,有的在语言、计算、运动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能力,这之间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教师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欣赏他们优秀的一面,使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得到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斗志。
魏金彤: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观点“我们教育者不能只看到一片花瓣,而要看到整个花朵”这告诉了我们要观察孩子的多面性,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孩子的天性和潜在能力,那这样的发现就需要平台,为了尊重孩子们的不同差异不同的强势智慧,就要给学生搭建不同的平台。
贺扬:教师应用智慧的眼光看待学生,科学地评价学生,而且评价内容要丰富,积极的暗示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优势,激发上进心,引起他们潜在的智慧。
李维华:提升学生强势智慧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领。有的人把强势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在某一领域突出的人才,但是德行差,反而会成为对人类有危害的人。
李维华: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他所有的能力和智慧才有价值。
盛诗童:李老师引用的故事非常好,也说明了,我们身为教育者,传递给孩子的第一课应该是知识之上的人性。一切知识在人性本善的存在下,都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希望。不要把冰冷的知识教给学生,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有温度的传递。
范博远:正如李老师说的例子,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有人性的人,而不是有才无德的人。
王莹:李老师的例子很切合实际,一个人的成就再高,但是德行不好,也是社会的蛀虫,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反向。
主持人:赞同李老师说的,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三观的培养,德行差,对社会有危害,即便有再大的成就也是害人害己。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做事。
汲勉君: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赵晋一:“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只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王莹:我感觉我们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单单要教会他们知识,同时也要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赵晋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每个在受成人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发展。在成人的束缚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权利,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对于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这是绝对不公平的。因此,成人应该尊重孩子自由,选择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成人的任务是引导,把控整体。
盛诗童:尊重、爱护学生,使每个学生都阳光灿烂。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的起码要求是彼此互相尊重。这是谁都需要的,谁都懂的,但并不是谁都能够做得到的。老师尊重学生,学生才尊重老师。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里。有什么事也不与老师说,有时还想与老师对着干。对那些后进生来说,他们由于经常被人瞧不起,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所以,他们常常表现冷漠、孤僻,似乎对一切都不在乎,他们对别人充满戒备心里。焦躁、自卑、紧张又不甘心让别人轻视。他们虽然行为不自重,但内心的“尊重需要”反而比一般同学更加强烈,所以在一个班级中,“问题学生”与一般学生一样,他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理解学生,还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但要审慎地爱护学生纯洁而敏感的心灵,而且还要巧妙地给学生面子,妥善地、自然地解除学生难堪的困境。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的不光是老师的关怀,还有老师的尊重。
魏金彤:例如舞蹈,在肢体动作上有强势智慧的孩子坐不住、爱打闹,可能喜欢体育运动,喜欢触摸,与人谈话时常伴以手势或其他肢体语言,善于运作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喜欢惊险活动,肢体技巧(如平衡、弹性、力度),好动手建造等。这样的孩子教师就可以引导性的让他们多参与关于舞蹈、体育方面的活动,在他们参与的过程中,寻找孩子强势智慧的“兴奋点”,从而帮助孩子找到来自强势智慧的“自信”,这会均衡在弱势智慧上丧失的信心!
贺扬:诗人但丁指出:“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学生的心灵世界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恶丑,自信与自卑共存,新我与自我共存,勤奋与懒惰共存,区别在于量而已。有的像大树,有的刚刚萌芽。教师的职责在于抓住今天,从即刻开始,借助学生美好的心灵,从里面挖掘出美好的种子,利用他们已有的心理土壤加以培育,把属于新我的自信、勇敢、勤奋等内在潜力调动起来,去压制那些旧我的自卑、懦弱、懒惰等东西,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认识到:自己是金子,要发光发亮。
盛诗童:小树易弯也易直。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这需要我们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长处,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其闪闪发光,就会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消除自卑,迈出前进的步伐。这样,他们就会喜欢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从而使每位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健康、快乐地成长。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未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和寻找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每一位北外辽校的学生感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