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热线: 400-1011-399
0412-3906666   0412-3916666

招聘电话: 0412-3916666
北外辽校语文教研组线上研讨 第三期
发布时间:2019-03-29 01:19:00

“让绿意在课堂上生长”

推荐语: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第一期的线上培训中,我们一起探讨了何为一堂好课,而今天我也为大家推送窦桂梅老师的一篇文章《绿意在课堂生长--我欣赏这样的语文课》。窦老师评价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仍然陷在“围场”内的探索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语文课已经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事实上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工匠”,而是底蕴厚实的教师。做为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这是窦老师在文中阐述的观点。让我们在窦老师的带领下,领略周益民老师翩翩君子之风如沐春风般的充满绿意的课堂,体会周益民老师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的动人。也让我们共同思考我们将如何带给孩子们一节节有生命色彩的课堂。
主持人: 郑莹琪
参与人员: 李凤艳 卢俊 刘毅 钱晓娟 郑莹琪 李芸萱 金悦 汪佳荟 尚芸 代安婷 孙丹妮 安禹婷 胡乃薇 孙婷婷
 
推荐文章:
窦桂梅:绿意在课堂生长——我欣赏这样的语文课
  何为好课?其标准往往指向公开课。如果把公开课看成是教研活动的名门闺秀,那么,我们给她所附加的框框还真有点“三从四德”的味道。有时我们的导向像过于灵活的风向标,这边刚倡导“合作”,课堂上了就旋起了合作风;那边刚鼓励多媒体教学,全国便普开了课件花……一个个风行的理念,成为评委、教师对公开课和优质课的一道道“紧箍咒”。在如此多的束缚和摇摆下,公开课如何把握学科本质,引领和指导教师们每日的课堂行为,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个重要话题。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01
没有“围场”的课堂
  让我们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生:绿色还是环保的同义语,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要住绿色住宅。
师: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课堂叫做绿色——(生:课堂)总不会说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生笑)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肯定不是红绿色盲呗。(笑声)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精辟!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流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描述、初读、感受、交流、读诵”。周老师却如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指挥家”,启发引领、联想推演,用神奇的指挥棒经营自己的“乐队”——启程,抒情,转合,激荡。没有现代化辅助手段,完全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正视学生的关注点,不是居高临下的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蕴涵的外延和内涵却很广,我们已经不能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进”的技术层面审视。周教师没有把知识技能看成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合理承认其不确定性,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理念。于是,学生才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由此,我想到了“牧羊人”。如果牧羊人圈定一块草地放羊,羊是不会膘肥体壮的。所以牧羊地是没有围场的——翠色欲滴、鲜花点缀、蓝天白云映衬,好一块活力盎然的生态之地。周教师的课堂就是这没有围场的广袤的生态之地——教师挈领一句:“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不同的认识:“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观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因为绿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整理加工自己的语文积累:“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或索性走入自己内心“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绿色课堂,才是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原来知识的意义被重新建构:“同一个大自然,各人的体会却可以不一样”,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对话的平台已经建起,对话的语流必将畅通无阻。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可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多仍然陷在“围场”内的探索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语文课已经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不是吗,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工匠”,而是底蕴厚实的教师。
 
02
家常味的课堂
 
  让我们再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另一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听着听着,突然有一种错觉:老师不是站在台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拓展——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这样的课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教师是在为学生上课,而不是给听课的人表演。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又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周老师跟孩子们从生动的诗句中,已经体察到了“宽广”“辽远”“生命”。周老师这节“原生态”的课堂,其最终的落脚点就是紧紧围绕“学生”二字真实自然地教学,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综上,我要说,丢开一切“三从四德”式的条条框框,只以课堂前后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或某方面)的落差为依据,来评价课堂是否成功,是有益于学生的真真切切的科研活动而不是演出。这样的课堂真正着陆于学生的真实境况,教师视野关注的是学生,而不是听课的专家们,这样的课堂也许不美但很实在、实用,也许磕磕绊绊,但很有启示、借鉴……因此,公开课也应该有“家常课”的心态——“一切为着孩子的发展”。
    
    
     
交流天地:
李芸萱:看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这篇文章《绿意在课堂生长——我欣赏这样的语文课》,独到的观点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文章中,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正验证了没有“围场”的课堂,摒弃了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他的学生们仿佛是风筝,周老师好像是放风筝的人,收放自如地引领着孩子们自主建构知识。单单一个知识点,就激发了孩子们思维的发散性,引出孩子们以前积累的诗、词等一个个知识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不仅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对旧知识也起到复习的作用。看似课堂是聊天的形式,但谁又能说这不是另一种课堂的生成呢?
 教者就像牧羊人,要多读书,勤思考,知道哪里的草肥沃哪里的草贫瘠,然后把学生引到肥沃的草地上去,但不能指望学生能够死撑硬撑涨得肚子溜儿圆,学生能吃多少算多少。
   记得有这样一个对话,有一次,有人问那位刚上完一堂很成功的公开课的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阵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答案我感慨良多。
   我相信,一个拥有这样理念的教师,定会拥有了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授课技巧。他所教授的孩子定会是幸运的,思维活跃不束缚、有创造性精神与能力、知识丰富有连贯性。我想周老师就是这样的教师,这也是我梦寐以求所要达到的高度。
 
汪佳荟:看了窦老师的《绿意在课堂上生长——我欣赏这样的语文课》结合上次线下观看窦老师的《落叶》给我的启发很大。个人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学有所得,技有所长。当然了,这里的“学”和“技”不单单是书本上的知识,语文课更多的是帮助孩子提高语文素养,让孩子们热爱中文;另一方面就是帮助孩子们在课文中体会情感,塑造孩子们的人格。一堂课应该是充实的,分秒必争的又应当是有条不紊的,孩子是课堂的主体,参与度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掌控课堂!而过去教师掌控课堂往往按照“模版”生搬硬套,比如第一课时就必须要求孩子们学习生字组词,第二课时就必须帮助孩子们疏通文意。而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正验证了没有“围场”的课堂,没有生搬硬套,教师心中有数,视孩子们及课堂的情况来进行现场“创造”,打破常规教学,这也是我们新时代教师应该做到的事情!
 
尚芸:我觉得语文课就要像窦老师的文章所写那样,真实,平和,启迪,对话。语文课不仅是要教知识,他涉及的问题很全面,是发散式的学科,那么老师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被局限于条条框框。
 
卢俊: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的课堂。我希望呈现的课堂应该是老师有一定的抓手,在此基础上,肆意发挥,引领,探索。刚刚给上次未录取的一,二年小朋友做完辅导,有点感触,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孩子上次考试的成绩不太理想,对学习的热情不是特别高。要想达到好的辅导效果,课堂必须是生动有趣的。我从自我介绍开始,我姓“卢”,拼读一遍。卢字跟哪个字很像(户),给户组词。户去掉一点念什么(尸)?尸组词。尸再加一笔念什么?(尺),给尺组词。这几个字的认识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却很好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想说的是,课堂上我们可以随机地利用这种资源,达到拓宽拓深的目的,不必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李凤艳: 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看我们如何去找到他们好奇的切入点!
 
卢俊:值得我们用心探索
 
李凤艳:语文课是美丽的,就看我们如何把学生思维聚焦到美轮美奂的语文情境之中!
 
安禹婷: “家常课”这个词在第一次线上教研的时候就听到了,我很喜欢这个词。家常课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课,上过公开课的老师可能都体会过一节包装精美的公开课效果不一定要比家常课好。家常课的课堂氛围很轻松,学生们敢想、敢说,教师也不是高高在上,在孩子们中间像谈话聊天一样彼此交换着见解,互相促进着思维能力的提升,真正给予彼此所需的营养。向着每一堂家常课都能让学生们的大脑吃饱饭的目标而努力!
胡乃薇:这种“家常课”以漫谈——朗读——解句——拓展方式运用在课堂上,使用聊天的方式问话,不自觉成了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自我能够开掘,畅所欲言。要从孩子在课堂上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评价课堂是否成功。
代安婷: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栖息于日常教学,公开课需要打磨但是不是作秀,应该回归日常教学。
  听了很多老师的公开课,感慨颇多,总觉得公开课不听要遗憾,听了却有更多遗憾。上课的老师不是名师,就是新秀。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可以一瞬间激情喷发,一瞬间优秀万分,都是我们学习很久才能达到的水平。作为展示教师风采、进行教学交流、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公开课已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教师从名师公开课中开阔了视野,取得了真经;从自己的公开课上悟到了缺憾,收获了真知。然而,与之相随的种种问题也将公开课蒙上了阴影。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些问题阻碍了公开课发挥其原有的作用,甚至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让公开课也还原本色,返璞归真,与时俱进,是我们新一代教师应该去做的。
 
金悦:窦桂梅老师的这篇文章,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是才是真正的主体。周老师在课堂上启发引领学生,使学生联想推演出自己的想法,没有现代化辅助手段,正视的是学生的关注点,课堂中的教师只是引领,所有知识结论情感态度都是学生们讨论出来的,学生说的可能不好不完美,但是学习的过程就是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转化,周老师在课堂上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思考,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绿是我最喜欢的颜色,现在人们对于绿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像希望、自然、成长、生机、放松等等,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绿意盎然,充满孩子们的生机。
 
胡乃薇:学会正视学生的关注点,不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告诉学生。要学会利用课堂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价值观。要充分体现的是学生,“探究本位,学生中心”为课程理念。
  
孙丹妮: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一节课堂是否精彩,可传统的课堂往往被所谓的“潮流”限制了发展的方向,大部分的老师都会依据教育的“风向”去循规蹈矩,于是所有的课堂都像粘贴复制出来似的失去了本身的色彩。读完窦老师的文章,我感触很深,在窦老师看来,精彩的课堂就应该没有“围场”,具有家常味儿,不该拘束在所谓的教育大纲和传统知识的笼子里。
姜南竹:看完了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我也联想到前几日我们观看的《落叶》一课。不论是文章还是课堂中,都能看出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如果说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激情是课堂的血肉,思想是课堂的风骨,这骨肉相连构成的恰恰就是她的课堂教学特色,那么这也正是她的教学风格。
如果,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雕刻师,而一堂好课就像教师雕刻的一个珍贵的艺术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才能算好的课堂或公开课呢?
我从观看课堂和文章中有所感悟,我认为:
1、以学生为主: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只是为了引导学生的配角。
2、要以鼓励为主:从不会到会,必定有一个出现差错,发现困难的过程。此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以帮助,鼓励也是对学生一种肯定的表现。
3、以训练为主:教书不止要教会学生书本内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书本以外的情感、价值引领。要做到真正是具有“人情味”的语文课堂。
当然,一堂好的公开课或是课堂。要具备的点还有很多很多,以后还要和花儿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钱晓娟:有节奏而不刻板,无边界而有中心。看似散养着放羊,却不是散漫地吃草。打开书本,看到世界,这是语文老师应该传达给孩子们的。努力吧,觉得自己该学的太多了,向各位老师们学习!!!
 
刘毅:记得上次看窦桂梅老师的课,后来的评课环节,一位老师说,语文老师一定要多才多艺,其实只有这样才有更佳的课堂效果。课文里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课文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课文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在课堂生长”,课本便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孙婷婷:对于小学语文公开课,我缺少听课的经历,更缺少上课的经验,因此只能就窦桂梅老师的这篇文章谈些粗浅的认识和理解。
我觉得周益民老师的课称得上是艺术。他提出的问题和对学生做的引导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而上升到对学生内心情感和生命体验的观照。如何让课堂从技术层面的探讨升华为灵魂的对话与交流?想必这一过程一定需要相当丰富的课堂经验积累。我觉得教师也要敢于“放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路,控制课堂的节奏,但不可以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表达的需要。恰恰相反,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用有价值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做出引导,使讨论生成出超越课本的新的认识。教师要敢于让课堂充满“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要做到“适时引导”、不失控,这对教师的文化底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文化底蕴,做“有厚度”的教师,这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始终坚持“一切为着孩子的发展”,不失本心,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让语文课堂卸下花枝招展的装束,以朴素温暖的形式回归,我们既需要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底蕴,良好的修养,又需要宽广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和坚定的信念。
 
李凤艳:公开课是引领,我们也要从文章中提炼出属于我们的“家常课”。
我们北外辽校人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卢俊:妙语连珠
 
李凤艳:我一直觉得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传授知识的方式,大家能够很好的认知自己,刻苦专研,找到自己最佳的上课状态,一定让我们的语文课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卢俊: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安禹婷: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主持人:各位老师,关于本周的线上培训,大家见解独到!每一次培训,对我们而言,都有所提升!最喜欢这次线上活动时李凤艳老师说的那句话:我们所有人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本次线上活动圆满结束,期待下次线上活动。


学校地址:辽宁省海城市奥林匹克体育会展中心东侧(二台子桥南)       招聘电话:0412-3916666      学校邮箱:bwlx2016@126.com
招生中心地址:北外辽校西门艺术中心一楼      招生电话:400-1011-399     0412-3916666(海城招生中心专线)   0412-2222582(鞍山招生中心专线)
ICP备案号:辽ICP备17004712号 营业执照   公安部备案:21038102000153      网站技术:徐子腾/ PbootCMS版权所有